我們都曉得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戰役短時間絕對不會結束,各個企業的領導者現在當務之急是評估每個人力資源趨勢對其組織運營和戰略目標的影響,確定哪些需要立即採取行動,並評估這些工作趨勢與人力狀況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 COVID-19 之前的戰略目標和計劃。
從目前現有的狀況可以得知,不少企業主在公司目前營收狀況受損的情形下,會選擇運用無薪假,或是招募臨時與約聘員工以彌補正職人力不足的困境,甚至連工作方式和完成業務的方式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化。在以下的職場趨勢中,有些代表了現有轉變的加速,另外一部分是以前未討論過的新觀念,有效應對這些工作與人力資源趨勢的領導者,可以確保他們的公司從競爭中脫穎而出,如果你是一般員工,也可以預先做好準備以因應未來的變化。
遠距辦公比例增加
根據國際調查機構 Gartner 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在新冠肺炎COVID-19 之後,48% 的員工可能至少會在固定天數和時間內進行遠距離工作,而在疫情爆發之前,這一比例為 30%,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避免因為群聚增加染疫的風險,是遠距離辦公比例增加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家辦公的興起受到了許多員工的歡迎,不必每天面對人潮擁擠的大眾運輸工具,不必再將時間浪費在交通堵塞的通勤上,還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許多員工的工作效率因此增加,可以更充分的運用時間。
遠距離工作模式當然不適用於每個行業,像是住宿餐飲業、運輸倉儲和社會工作服務性質等較難克服,至於金融保險業、出版業、傳播及資訊服務業等都是能夠逐步轉向遠距離工作發展的產業。隨著公司轉向更多遠距工作運營發展,大方向將會是探究員工進行數字化協作所需的關鍵能力,並準備調整員工體驗策略,考慮如何將績效目標設定和員工評估轉移到遠程環境中,另外像是如何討論公事和舉辦會議、掌握工作進度如期完成、是否掌握員工的工作進度、員工與同事之間的聯繫溝通、公司政策與法令的佈達等都會是接踵而來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會是各企業主與公司高層必須預先設想規劃的。
數據資料收集合理化
當企業雇主和主管們,無法直接用眼睛看見員工,反而必須藉由電子通訊設備才能確切掌握到員工動態時,難免會令他們的內心產生不安。國際調查機構Gartner 分析顯示,16% 的企業主更頻繁地使用不同的科技與軟體掌控員工,例如線上的打卡和下班系統、工作時數計算以及監控員工電子郵件或內部通信軟體等方法。 每間公司的用意當然都不相同,我相信大部分公司都是從中追蹤員工的生產力與效率,而少部分則是希望員工不要將整個生活重心完全投入到工作中,講究的是一種幸福感,以更好地了解員工在職場上的工作內容。
老實說,甚至在新冠肺炎流行之前,因為網路太過便利且任何資訊流通速度快,已經有不少公司使用非傳統的員工監控工具,不過伴隨著這種不必進公司的趨勢到來,將通過對遠距工作的員工監控,以及員工健康和安全的數據加速收集,確保整個公司的營運在正軌上,以及確保每位員工維持既有的工作時間與效率,也能夠從中得知是否該調整遠距工作的績效。
臨時工人數暴增
在一波接著一波的疫情背後,各國因為經濟的不確定性導致許多員工在工作上受到影響,無薪假、減薪或甚至直接資遣都是營收受到重大損失的公司會使用的手段之一,至於原本就有人力需求的公司,這時在應徵也會變得更謹慎小心,因此臨時工會變成他們的首選。國際調查機構 Gartner 分析表示,各企業將會繼續擴大對臨時工的使用,如此一來能在新冠肺炎疫情後,在勞動力管理方面保持更大的靈活性,有效降低公司的人力成本。
往壞處想,這其實也意味著所有公司的正職工作減少,或是遇缺不補,原本的工作事務由該部門的其餘員工平均分攤 ,再輔以約聘的員工短時間進行協助。雖然臨時工為雇主提供了更大的勞動力管理靈活性,但人力資源主管也會需要評估工作績效,又該以如何的方式管理這些員工,並確定他們是否有資格獲得與全職員工相同的福利。
工作整合才是重點
在新冠肺炎爆發之前,在公司擁有專業技能的人物和職位,向來是整個企業為了實現其策略和營運目標所需要的。現在,一些公司的高層主管更意識到還有另一類關鍵角色,那就是有效掌握基本工作流程,以及做到跨部門整合的至關重要角色人物。
無論是企業主或是一般主管,在疫情過後勢必會進行人力調整、尋找具備更多元能力的人才,以便建構出更為完整的工作團隊。這時要做的,應該是減少關注專業角色,或是避免將不相關的職能組合在一起,而是關注於推動整個公司競爭優勢所需的技能以及推動工作流程的人才,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疫情導致人心惶惶,減少接觸交集、做好自己分內事成了不少人的工作宗旨。公司為了因應這樣的發展,加強鼓勵員工發展關鍵技能,為他們的職業發展創造多種機會,提供更大的支持,間接也等於是在幫助公司。
企業即時通訊軟體依賴度提升
我們都無法知道這波疫情的結束時間,或是哪一天又突然爆發出別種病毒,遠距辦公、在家工作都會是因應之道,也逐漸會成為一種常態,那麼要如何維持在辦公室工作時的那般順暢溝通、了解專案內容與進度,這其實是每個企業目前都在煩惱的問題。傳統的Email肯定無法做到最即時性的接收與回覆,常見的LINE/Skype不僅存在資安問題,還容易造成公私不分令員工反感。
在這個時刻,全球已經有不少公司看準這一塊市場,開發出專屬企業的通訊軟體提供給規模較大的公司,目前市場上也已經有形形色色的產品問世。先不論這些軟體彼此的差異性、優勢與花費多少的人力與金錢開發,它們的共通點就是為了解決企業主們擔心的問題、滿足需求而問世,目標針對高科技和進行自主研發的產業。功能面肯定會是這些通訊軟體的強項,例如建立明確主題進行跨部門溝通、協作、張貼公司人事異動、緊急事件與消息頒布、雲端儲存與整合服務等,令所有員工即使不來到公司,依舊能維持甚至更好的工作效率。
借助 Microsoft Teams、Slack 和 Zoom 等工具,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協作,從而使分布在各地的員工依舊能成為一個團隊,它們也為公司提供了從全球人才庫中尋找最優秀員工的機會。
不過也別把這些企業即時通訊軟體視為百利而無一害,尤其是一般的員工,根據了解,未來你的考績高低和查看對於公司的忠誠度,也或許可以從這些通訊軟體的紀錄中可以窺見,畢竟上線登入次數、是否有觀看訊息、回覆頻率等所有的數據現在完全都可以被公司掌握,除了原本的職責內工作,未來可能還得多花點時間來經營通訊軟體呢!
辦公室使用空間減少
在過去幾年裡,能夠在家工作,對於不少員工來說簡直是他們最夢寐以求的事,而這樣的想法源起,主要是那些外商公司和新創產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福利,即為每周可以有一定的天數可以選擇在家上班,不用每天都來辦公室。但是把時間拉回到上一次的經濟衰退期間,提出在家工作這樣的做法是為了省下不必要的開銷。
當這波疫情一開始在各國爆發後,首當其衝的,就屬那些員工人數多、擁有大坪數辦公空間的旅遊業者肯定感受最為深刻,隨著公司業務的停擺、採取分流或居家上班等因應措施,原本的辦公室反而成了企業主最大的負擔,因為每個月的租金還是需要繳交,不過整個辦公室卻沒有充分使用。迫切希望削減成本的那些企業主發現,辦公室反而是最沒必要的支出,原本無論裝潢的多麽豪華氣派、硬體設施有多豐富,現在完全都是用不上。其他以員工分流、居家上班或減少上班天數的不同產業公司,勢必也會對辦公室租賃一事有了一些想法。
根據統計,疫情期間全球員工有 50% 到 60% 的上班時間不在辦公桌前,表示了辦公空間的使用效率是多麼低下,對於所有的公司而言這都是巨大的金錢浪費。相信從這一次後,許多企業主會開始好好思考降低辦公室空間,仔細評估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大的空間,若有需要又該如何把空間做到最大化利用。
加速數位化轉型
朝向數位化轉型的概念現在已經相當先進,是許多產業界的目標,在過去兩年甚至更多的時間裡都致力於朝向此方面發展,不過隨著新冠肺炎的到來,將迫使公司加快腳步,採取激進措施來採用技術進步,並使文化、組織結構、測量系統和運營架構現代化。頂級商業領袖之間的共識是,即使組織在今天處於領先地位,他們也必須不斷做出改變,承擔有計劃的風險並快速進行,否則他們的業務可能會受到干擾。 因此,加速數字化轉型之旅將成為許多公司確保業務連續性、提高生產力和推出新業務模式以保持競爭力的首要任務。
另外,雲端技術將繼續徹底改變企業的營運方式,尤其是那些新創產業。去年,微軟和甲骨文在阿聯酋推出了數據中心,增加了 SAP 和阿里雲提供的現有阿聯酋中心。亞馬遜網絡服務 (AWS) 還推出了其在巴林的第一個中東數據中心。通過採用雲端技術,越來越多的新創公司可以快速擴展,支持日益加快的產品開發步伐以及快速將產品推向市場的需求。中東地區的企業,例如 Careem、Anghami、Boutiqaat 和 Mrsool,在其安全靈活的雲基礎架構的支持下,能夠快速、不會因為距離遠近而持續發展和創新。
科幻小說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曾寫道:「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分布不均。」 新冠肺炎可能使商業環境變得不那麼確定,但企業家和新創公司可以做很多事情來建立當前的趨勢並創造成功的未來。
無明顯的工作時間
我們都曉得,新冠肺炎對我們每個人的工作上都帶來了不少重大的影響,在失去辦公室空間、不用每天進公司,員工和雇主無法在直接面對面的工作下,彼此現在則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
這樣的做法當然有好有壞,端看每間公司的企業主的想法與政策。站在員工角度著想的公司,他們將會放寬限制並促進靈活的工作時間,以往朝九晚五的時間正在慢慢消失,這令員工們很高興,隨著靈活性的提高,員工不僅能夠平衡工作和個人生活,還能增強心理健康並提高生產力。事實上,提供彈性工作計畫服務之公司「Flex + Strategy Group」研究發現,高達 60% 的靈活運用時間辦公的員工認為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效率。 因此,我認為疫情過後的未來工作趨勢,對於工作時間上肯定會有一番新的解釋,例如不會再有確切的上下班時間,而是朝向每日應工作時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