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
  1. 首頁
  2. Pets
  3. 萌寵小學堂

養寵物成為全球趨勢,背後原因有哪些?

養寵物成為全球趨勢,背後原因有哪些?
萌寵小學堂 近年來,養寵物已經成為一股風潮,尤其是貓與狗的數量加總起來更勝於孩童人數,飼主們願意花費無數的時間與大量金錢在他們身上,把他們視為家庭中的一份子來照顧。在這50幾年以來,心理學家們一直試圖揭開動物陪伴的吸引力,希望能解釋為什麼我們在這些動物身上投入如此之多。透過不同領域的專家研究,找到了飼主和寵物之間的強烈情感羈絆帶來的多方面好處。

沒有人明確地知道第一批動物何時被馴化,而馴服意味著把動物作為寵物與人類生活在一起。歷史學家指出,人類一直與動物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第一批所謂的「寵物」有可能在數千年前就誕生。事實上,動物最早可能被馴服作為生活上的工具的來使用,儘管我們可能不認為寵物是工具,但早期人類確實如此。 除了提供食物來源外,動物還可以提供許多其他東西,包括提供勞動、牛奶和衣服。

儘管動物在世界各地仍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用途,但動物在社會中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 在過去的幾百年裡,純粹為了陪伴和娛樂而飼養的動物數量大幅增加。大多數人都熱愛動物,並像對待家庭的重要成員一樣對待而成為寵物,寵物為我們提供陪伴,令平凡的生活充滿歡樂,我們與他們分享溫暖的家、食物,並盡我們所能確保他們幸福無虞。

擁有一隻寵物是令人興奮的,但隨之而來的是責任感,這不僅需要付出時間,在財務上也是一筆開銷,而且成本可能不便宜。 所以奇怪的地方在於,如果你認為人類對於寵物只有「照顧」這一種方式,無法期望寵物為你提供任何物質回報時,那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且養寵物的人數還持續攀升中?

 

人類與動物的互動可以成為理解身份、養育、支持和依戀問題如何在兩者的關係中發揮作用,儘管養寵物的原因與物種可能千差萬別,但科學家們發現,動物對於人類的吸引力可能是潛意識的,是由我們不完全承認的生物和社會力量所驅使。 此外,寵物和主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可以帶來各種好處,從減輕壓力到新奇趣味,我們對於這些陪伴人類的動物了解越多,同樣的也就更能學到人對人的依戀。

事實上,關於人類養寵物的原因有幾種演化理論。其中一個答案是存在著滿足感,撫摸一隻狗或一隻貓會導致身體中的荷爾蒙釋放,讓撫摸的人感覺良好。這可以追溯到我們作為毛茸茸的靈長類動物的古老歷史,互相梳理毛髮是將大多數靈長類動物社會凝聚在一起的主要黏合劑。即使現在人類有了多元的社交方式,但在我們大腦深處的某個領域,仍然存有一種對毛茸茸事物進行梳理的需要,通過撫摸狗或給貓梳理毛髮及可以滿足這一需求。

主人和寵物之間的聯繫通常是一種密切的情感聯繫,而且每一種聯繫都是獨一無二的。 當涉及情感時,就不能從物質價值的角度來看關係。 我們或許應該停止以純粹冷酷的理性方式思考它們,因為人類關心他人的慾望是強烈的。試圖解釋這種連結的演化論包括從親生物假說(人類對自然世界具有內在的吸引力)到對高額頭、大眼睛和短鼻子等兒童特徵的內在吸引力或關懷反應。演化生物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認為,米老鼠的外表進化正是遵循了這個趨勢。 隨著時間的推移,動畫師讓他變得越來越富有表現力,給他一個更大的頭、更高的額頭、更短的鼻子和四肢,讓他「更可愛」。這些特徵在許多流行的卡通人物中都很常見。

飼主和需要強烈或特殊照顧的物種或個體寵物之間可能會形成更牢固的聯繫,並且對人類照顧者表現出更大的依賴。 但這並不代表寵物需要的照顧越多,主人對它的感覺就越緊密。 問題行為的情緒成本,例如因為狗狗可能向新朋友撲來而無法放鬆,可能會損害人際關係。

 

我們對於動物陪伴的吸引力,有一部分是與生俱來的。 2013 年,羅格斯大學心理學家 Vanessa LoBue 與她的同事表示,當1到3歲的幼兒在動物和無生命的玩具之間做出選擇時,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與活體動物(無論是魚、倉鼠、蛇、蜘蛛或壁虎)互動。此外,人類甚至擁有專門的腦細胞來辨識動物生命,由西雅圖艾倫腦部科學研究所的 Christof Koch 引領的研究人員發現,杏仁核中的神經元(一個涉及情緒的區域)優先對動物圖像做出反應。 2011 年的發現暗示了動物對於人類而言會產生強烈情緒反應的神經基礎。

許多動物似乎利用了人類對可愛事物的較無抵抗能力,這種動力也可能激發良好的養育行為。為了更好地理解可愛所能引起的反應,日本廣島大學的心理學家Hiroshi Nittono 和他的同事在 2012 年發表了一系列實驗成果,其中總共132 名大學生在數字矩陣中尋找一個數字或者用鑷子從小洞中夾起小物體,緊接著,參與者在第二次嘗試注意力或運動任務之前觀看了一系列照片。Nittono 和他的同事發現,觀看成年動物或食物(他們認為這些刺激令人愉悅但不可愛)的學生在兩次試驗之間並沒有取得進步,但看到可愛的小動物的學生更快、更靈巧地完成了鑷子任務,並且第二次更快地完成了視覺搜索任務,這表示接觸這些動物會激發出專注、細心的行為。

這一發現表明,人類把照顧脆弱的年幼嬰兒放在首位,他們可能比其他生物需要更多的照顧,顯然地,幼小的動物利用了我們與人類嬰兒所引起的相同本能反應。

 

這些發現證實了這樣一種觀點,即我們對寵物的興趣源自於生物學家威爾森 E. O. Wilson 所說的「生物親和力」,即關注生命和栩栩如生過程的內在傾向。 我們對各種動物群的迷戀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飼養從狼蛛到蠑螈如此廣泛的動物種類。

然而威爾森也承認,我們對動物的興趣取決於個人和文化經驗。 例如,狗在許多西方國家很受歡迎,但在傳統的伊斯蘭社區中被認為是不乾淨的。 事實上,西卡羅來納大學的心理學家哈赫爾佐格 Harold A. Herzog 認為,飼養寵物主要是藉由文化所驅使的,在2013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赫爾佐格和他的同事利用美國養犬俱樂部從 1926 年到 2005 年的登記記錄評估了犬隻品種受歡迎程度的波動,他們發現品種的健康、壽命或行為特徵(例如攻擊性或可訓練性)與其受歡迎程度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相反地,他們認​​為這一切都受到潮流趨勢影響,甚至突然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就好像時尚界一般。 2014 年,包括赫爾佐格在內的三位作者進一步發現,以特定狗品種為主角的電影可以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提高狗的受歡迎程度,例如 1963 年時,以拉布拉多獵犬為主角的《不可思議的旅程》上映後的 10 年裡,人們在養犬俱樂部註冊拉布拉多犬的數量平均每年為 2,223 隻,而在這之前的 10 年每年平均為 452 隻。

將這些發現進一步到其他物種,赫爾佐格提出了另一個假設為人們養寵物可能只是因為其他人也養寵物,這反映了我們喜愛跟風的傾向。 他指出,美國出現的短暫養海龜熱潮、日本的養錦鯉熱潮等都可以作為佐證。

 

即便「跟風模仿」這樣的行為在飼養寵物中發揮了作用,不過大多數人都聲稱寵物具有陪伴的作用,或許要花上不少金錢,這種情誼仍能保持聯繫。

事實上,有些動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在某些方面像極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在2014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麻省總醫院獸醫洛里‧帕利(Lori Palley) 和她的同事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來測量14 名母親在觀看自己的孩子或狗的照片,另一方面是陌生人的孩子或狗的照片時的大腦活動,研究人員發現,女性對於自己的孩子和狗的圖像引起的大腦活化模式非常相似,而這些模式與不認識的孩子與狗所引起的模式截然不同,這表示人類的母性情感可能進一步延伸到動物身上。換言之,寵物所具有的意義,還可以幫助滿足人類養育其他生物的需求。

隨著時代的演進、生活步調的加快,工作壓力大以及周遭環境的惡化,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又昇華到另外一個層面,成為大部分人慰藉心靈的重要元素。其實早在 1960 年代,葉史瓦大學兒童心理學家鮑里斯·萊文森(Boris Levinson) 觀察到,當他的狗Jingles 在場時,那些憂慮的、性格孤僻的孩子會變得健談並熱衷接受治療,這項觀察結果引發了一系列關於飼養寵物與改善健康之間的調查。

 

另外,在1980 年對 92 人進行的一項研究中,賓州大學的生物學家艾莉卡‧佛雷德曼 Erika Friedmann 報告指出,養寵物的飼主相較於沒有動物陪伴的人,在心臟病發作一年後存活的可能性更高,這可能是因為動物們提供了某些緩解壓力的方式。

然而,有些人可能會從寵物那裡獲得心理層面的支持,並出於這個原因而持續照顧他們。 在 2012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時任以色列赫茲利亞跨領域中心Baruch Ivcher 心理學院的心理學家Sigal Zilcha-Mano 和她的同事要求 285 位貓或狗的飼主回答一份問卷,評估他們與寵物的情感連結,緊接著,研究人員要求其中 120 名寵物主人進行一項深具挑戰性的單字測驗。藉由在測試期間記錄受試者的血壓(一種衡量壓力的指標),Zilcha-Mano 發現,在測試前有寵物在場或想到自己寵物的人,比沒有接觸寵物的人壓力更低,先決條件是這取決於主人對寵物的依戀程度。 換句話說,飼主所獲得的情感寄託深淺來自與動物的親密程度。

 

一個人的社會取向也可能影響與寵物之間關係的緊密性強度。 在2012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德國羅斯托克大學的心理學家 Andrea Beetz 和她的同事要求47 名難以形成社會依附的 7 至11 歲男孩,在一個由陌生成年人組成的委員會面前講述一個故事,緊接著進行數學測驗。 在這場考驗中,其中的 24 位兒童有一隻狗陪伴,10 名兒童身邊有一位友善的人類,其他兒童則有一隻玩具狗在身邊。

Beetz 發現,那些有真正犬隻陪伴的孩子皮質醇水平最低,而有人類陪伴的孩子皮質醇級別最高,可能是因為人們讓這些男孩感到緊張,根據唾液皮質醇的測量,那些在測試期間,與真正犬隻進行最多撫摸和其他身體接觸的男孩表現出的壓力最小。因此,對於存在社交互動困難的人而言,與動物互動可能是降低壓力特別有效的緩衝劑。 Beetz 解釋說,有些事情與動物一起會變得容易許多,他們更容易原諒、不會頂嘴,而且在身體接觸方面也較少有所顧慮。”

 

然而寵物的功用不僅僅是替代人類這麼簡單,許多沒有明顯社交障礙的人從養寵物的過程中,為心理帶來莫大的助益。2012 年,貝內特提出了當時仍就讀澳洲蒙納許大學的心理學家喬丹·沙恩(Jordan Schaan) 的初步調查結果,他採訪了 37 名養狗的飼主,這幾位人士在個人和職業上都極為成功,並且與他們的動物有著高於標準的聯結。(例如,這些受試者們受過教育、富裕,並且與另一半的關係良好。)根據這些人的報告得出養狗的好處之一是娛樂性,動物的滑稽動作逗得主人哈哈大笑,那是一種為狗狗幸福所負責的深刻意義,而小狗更可以成為與鄰居拉近關係的好方法。

此外,許多寵物主人將他們的伴侶動物描述為帶來更簡單、更道德生活方式的導師。貝內特和沙恩發現,這些受試者實際上將他們的狗視為美好生活的榜樣,人們覺得自己可以從狗身上得到無條件的愛和寬恕,而人類卻容易讓彼此失望。貝內特更表示,動物身上帶有真誠和誠實的範疇,這些要素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極為罕見與可貴的。

貝內特和其他人類動物學家承認,主人將這種動態的一部分投射到他們的動物身上,無論動物的真實意圖如何,主人都會把這些動物夥伴的行為反應做出解讀。 然而,正是這樣的預測使得心理學領域的發展成熟,寵物在無形之中說明了我們自己的社會需求和慾望。更進一步來說,有一天,動物關係可能會為人類關係提供有用的比較點,例如成為研究同理心、關懷甚至決策的基準。 這些生物可以適應多種模式,但又與我們如此不同,這使得與人類之間的友誼具有獨特的價值。

 

人類動物學的許多研究,都被縮小範圍到使其成為替代醫學的一個分支,許多人都在尋求健康益處,認為動物是其中相當有效果的治療劑。然而更有趣的問題是人類如何看待動物,動物會帶給人們什麼樣的情感,以及他們這樣做的理由? 當然,透過飼養寵物,人們可以為動物的發展做出更多貢獻,只是飼養動物絕非易事,需要大量的責任和資金,有不少人會拒絕。 然而,對於那些認為養寵物為心靈層面帶來提升的的人而言,寵物可能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有價值,他們認為有助於透過寵物實現生命的價值、發展生命。

你家裡有狗嗎? 如果有的話,你就會知道當一天即將結束回到家時,迎接的是搖尾巴和興奮地舔臉時的特殊感覺,一旦體驗到狗無條件的愛時,你就會知道為什麼狗被稱為「人類最好的朋友」;也許你家裡養了一隻貓,當你心情低落時,這位毛茸茸的朋友一定會待在身邊,讓你知道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貓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候都是很好的療癒系夥伴。也許,你有其他種類的寵物,無論是魚、烏龜、鳥、蛇、兔子、天竺鼠、馬、羊或雞,寵物都會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你同意嗎?

 

Message Board

訪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