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過寵物的飼主都明白,我們人類對於寵物並非單方面付出,他們也很愛我們,每隻寵物的主人都有著許多點點滴滴可以分享,對於寵物的飲食、健康和玩樂肯定都有做過不少功課,花錢固然可以買到一隻有品種的寵物,但是如果你想要獲得他們的心,唯有不斷付出的愛。
科學上也運用不少方法佐證這樣的觀點。國外的研究人員曾對小狗進行功能性磁振造影,以觀察特定事件發生時大腦區域活動的變化。他們提供零食給狗,同時讓主人稱讚這些幼犬,結果發現,狗的大腦對於主人的讚美,與看見食物表現出類似的反應,甚至有些狗,主人比起食物令他們有更強烈的反應。當這種愛消失時,要擺脫它可能會非常困難,有時候,即使沒有做任何事,不過看見寵物的模樣卻可以讓人微笑。不幸的是,以一般地正常強況下,人類往往活得比貓狗要來得更久,當你有了一隻寵物後,你會擁有很多美好的日子和非常糟糕的一天。
當心愛的寵物去世時,這種失去的感覺會感到難以忍受,有時與失去人類朋友或親戚一樣糟糕,甚至是久久不能自己。這也不僅僅是網路相傳,而是研究已經證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幾乎在所有方面,失去寵物等同於失去一位親人。那麼,為什麼人類會感到如此深刻的失落感?甚至許多人會花上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走出來?
獨一無二的連結關係
首先,因為他們在你的心中地位不僅僅是一隻寵物。或許你向一般人介紹時,仍然會用飼主與寵物這類的名詞,有趣的是,去瀏覽網路上的粉絲團和討論區文章,大家往往都是用自己的兒子與女兒來稱呼,或是賦予他們與人類相同的地位,足以真正進入並生活在你的心中和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沒有跟他們玩耍嬉鬧一番,或是與狗一起散步、與貓依偎在一起,那麼這一天彷彿像是缺少了某些元素而不完美。
我們與寵物的聯繫,那是一種超越人與人或人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係,一方面他們完全依賴我們,另一方面我們理想化了寵物,尤其是狗,將他們創造為這些近乎天使般的角色,當他們死去時,這似乎違反了我們圍繞他們建立的神話。
正如心理學家 Julie Axelrod 在一篇文章中所寫的,失去寵物所帶來的難過,是因為人們正在失去我們應該負責的一點生命,以及無條件的關愛和陪伴的源泉。例如,像是對於大多數人的印象來說,狗是提供安全和舒適的主要伴侶,研究表示狗因為需要散步的緣故,可以幫助人類走出家門,促進凝聚力和信任、鄰居之間的關係建立、增加對公民活動和社會問題的參與,還可以作為社交上的潤滑劑,開啟與陌生人之間的互動和對話。失去一隻狗,意味著失去離開家中去公園散步的動力,失去在街上與陌生人聊天的理由,也失去了一段輕鬆交談的開始。
此外,失去一隻寵物通常意味著失去一個完全理解你的人,或者是一位他們完全不介意你在做什麼的人,寵物們或許無法明白人類的語言意義,卻可以靜靜地聽著你分享,在最需要的時候陪伴你,不會像真正的人類一樣覺得厭倦了而離開,他們可以學習僅從面部表情、說話語氣來解讀人類的情緒狀態,提供了一種無條件、不加批判的積極反饋。基本上,當失去寵物時,等於再也不能做上述的那些事。
比家人更像家人
相較於失去家人,失去一隻寵物會嚴重擾亂主人的日常生活,令原本的生活裡應該是多采多姿的許多時間變成是空白的,而我們需要想方設法填補這些空白,這樣的連鎖反應可不是表面上失去一隻寵物這麼簡單。對於飼主來說,只要有一隻寵物,他們的日常生活安排、假期計劃甚至是工作時間,都必須圍繞著寵物的需求進行改變,因為他們就是家中的一份子。
仔細想想,你的寵物跟你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吃飯、睡覺等幾乎是形影不離,支持我們的情感健康,並使我們的行為充滿意義,有任何一位家人也與你擁有這樣的相處模式嗎?還看到我們的脆弱、我們的開心,跟随着我们一同走在人生之中的每個時刻。同時,作為人類,我們將我們的思想、情感和想法投射到我們心愛的寵物身上,我們在動物身上看到了自己,普遍認為「主人變得像他們的寵物」可能不是毫無根據的,而是一種修辭手法,表明我們的寵物是我們的自身投射。根據調查,許多失去親人的寵物主人甚至會將模棱兩可的景象和聲音認為與死去的寵物有關,這最有可能發生在寵物死後不久,特別是在對寵物有著很高依戀度的主人中。
為了理解寵物和人類的親屬關係,我們可以看看人類認為他們的朋友應該具備的條件,像是判斷力、真誠、信賴、尊重、寬恕、支持、可靠、體貼、善於傾聽、分享幽默、愛。這與我們認識的人類有何不同?他們無條件地支持著我們的情感,減少孤獨和憂鬱並可以緩解焦慮,這就是為什麼除了情感上的痛苦之外,我們還會在寵物死後的幾天和幾週內感到漫無目的和迷失了自我。
近距離的處理死亡經驗
密西根大學弗林特分校的心理學家 Thomas Wrobel 說,在個人層面上而言,寵物的死亡可能是一個人這輩子第一次面臨到,與另一種生物之間失去了非比尋尋常的親密關係。他解釋說,人類一旦死亡,我們通常不必親自處理屍體,而會有相關的行業來進行後續的喪禮或火化等儀式,不過如果是你自己的寵物,可能他的最後一哩路是倒在你的懷裡或家中的任何一處,而你必須親自處理,這是對死亡的更親密接觸。
尤其對於寵物的情況又更不一樣,他可能深受疾病困擾或身體老化引起的一連串疼痛折磨,還必須決定是否要實施安樂死,以及何時實施安樂死會是最好的,這件事通常在醫學上是必要的,也是對於垂死寵物做的最仁慈的一件事,不過這個決定會讓主人感到內疚,甚至會成為心中一個磨滅不去的陰影。
當你失去一位家人後,會有一些儀式,像是葬禮、追悼會等一群人坐在一起,還可以利用請假撫平情緒與處理一連串的事項。美國的心理學家溫迪·帕克曼 Wendy Packman 表示,因為失去寵物而悲傷的人們,在他們第一次失去寵物時沒有意識到悲傷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其實正與失去一位親人極為相似,社會上一般人的不重視與恥笑卻使飼主感到更加痛苦,缺乏支持的情況下,悲痛甚至可能比起失去一位親人更嚴重,因為也無法替寵物舉辦特別的儀式。
我們深深地為我們的寵物悲傷,與此同時,又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回想一下,當寵物死亡時,很少有人要求我們的雇主請假來哀悼心愛的貓或狗,因為我們擔心這樣做會使我們過於多愁善感、缺乏成熟或情感軟弱。研究發現,社會上的支持是從各種悲傷中恢復過來的關鍵因素,一般人不明白你的心路歷程,他們可能只會說「別這樣,這不過是一隻寵物」,而這完全是錯誤的說法。因此,當我們的寵物死亡時,我們可能會為自己所感受到的心碎的嚴重程度感到尷尬甚至羞愧,不願向周遭親朋好友透露我們的感受,可能是一個非常孤獨的過程,這種不敢對外張揚的情緒使恢復過程變得比原本要來的漫長和複雜。值得高興的一點是,多虧現代人養寵物的數量越來越多,為寵物哀悼的行為,社會上的可接受性正在發生變化,負責處理寵物遺體和寵物墓地的數量正有所增加。
- - -
寵物確實是上天給予我們人類最好的禮物,足以改變生活並帶來巨大的幸福和感激,在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教會我們責任、耐心、善良、紀律、有趣,最重要的是無條件的愛。如果你失去了寵物,悲傷是難免的,不過仍然要想與你的伴侶和家人分享目前心情狀況,共同找到走出目前悲傷處境的方法。對於寵物們來說,他們即使已不在人世,卻不會希望我們陷入無止境的難過中,更何況,我們以後一定會在另一個世界與他們再度重逢。